【/h/】取新鮮老姜,切成比一元硬幣略厚的薄片,放在選定的穴位上,上面放一個艾炷,用火柴從艾炷尖端點燃。當感到灼痛時,可將姜片稍提起,待灼痛消失后立即放下,再做艾灸,反復進行,直至局部皮膚發(fā)紅。生姜性溫味辛,有補陽散寒、溫中止嘔的功效。一般不建議不熟悉操作的人使用這種方法。艾條灸也可以選擇姜灸或鹽灸。
艾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外治法。艾灸可以延緩衰老,強身健體,減少衰老。今天邊肖給大家總結(jié)一些中醫(yī)臨床常用的艾灸方法。讓我們來看看。
艾灸是用長的圓柱形艾條卷上艾草進行的。將點燃的艾條懸掛在距施灸部位一定高度處進行熏蒸。一般艾條距離皮膚3cm左右,每次灸5 ~ 10min,以皮膚感覺溫熱不灼熱為度,發(fā)紅程度為度。操作分為溫和灸、旋灸、鳥啄灸三種方法。
【/h/】其機制主要取決于添加的墊料的性質(zhì),決定強化腹瀉。如隔姜附子餅灸,可加強其溫陽益腎之效,多用于補虛助陽。隔餅物灸多用于散毒邪,一般認為是瀉法。
又稱“隔物灸”,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放置東西施灸的方法。通常有姜、蒜、鹽、藥等,稱為隔姜灸、隔蒜灸、隔鹽灸、隔藥灸等。因為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治療效果。
是用艾條做成的錐形物,也叫艾炷,直接放在身體的穴位和疼痛部位點燃艾灸。一般艾炷分為大、中、小三種。大的是蠶豆大小,中間的是黃豆大小,小的是麥粒大小。都是上尖下大的圓錐體,很容易放平點燃。直接灸分為兩類,灸后不留疤痕的稱為無痕灸;艾灸后皮膚化膿,甚至結(jié)痂,稱為“疤痕灸”。
艾灸是將艾條制成條狀(俗稱青艾條),一端點燃,然后在穴位上熏或燙的方法。如果在艾條中加入溫熱芳香藥物制成的艾條,稱為“藥條灸”(普通艾條和藥艾條在中國藥店均有售)。艾條灸主要是將點燃的艾條掛在待灸穴位上進行熏灸的方法。艾灸時,點燃的一端距離皮膚約3cm,一般每個穴位施灸10分鐘左右。艾灸以皮膚溫熱發(fā)紅為宜,有溫熱感,不引起灼痛和皮膚灼傷。
又稱溫灸器,可分為溫灸盒、溫灸管、溫灸杯等。根據(jù)不同的艾灸裝置。它的優(yōu)點是可以固定在身體上,操作方便,刺激溫和。
目前中醫(yī)臨床常用的灸法有四種:直接灸、懸灸、灸療器灸、隔物灸。都是用點燃的艾條熏灸人體穴位,達到治病養(yǎng)生的效果。
現(xiàn)代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艾灸對身體有不同的作用。艾灸小鼠大椎穴的實驗結(jié)果表明,采用不同的方法,穴位區(qū)的溫度會發(fā)生變化。雖然補灸和瀉灸的皮溫峰值沒有顯著差異;但是,補灸的皮下溫度比瀉灸高,補灸引起的溫升持續(xù)時間比瀉灸長。
間接灸也叫隔物灸。方法是艾炷不直接放在皮膚上,而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加入藥物。根據(jù)藥物的不同,有幾種灸法:中間用隔姜灸;中間有大蒜的隔蒜灸叫隔蒜灸;以中間鹽為襯的隔鹽灸,稱為隔鹽灸等等。間接灸火力溫和,具有艾灸和加藥的雙重作用。
艾灸手法,無論是補還是瀉,也是很有講究的。古人早就認識到這一點,在《針灸大成》中指出:“以火補之者,不吹其火,必等自毀,即按其穴;上火拉稀,快吹火,開穴?!笔侵赴难a藥是指艾條點燃后產(chǎn)生的熱量慢慢傳導到體內(nèi),然后在艾灸后立即快速按壓艾灸穴位,目的是使正氣聚集而不散,從而達到補其不足的目的。這是艾灸補藥。用火潔凈人的,迅速吹起火來,打開他的洞。意思是艾灸的瀉火方法是在艾條點燃后不斷地吹火,使艾火快燃,產(chǎn)生的熱能很快就傳導到體內(nèi)。艾灸后,不按壓艾灸部位的目的是使藏在體內(nèi)的熱邪隨著艾火的熱量散發(fā)出去,從而驅(qū)邪外出,起到瀉熱除實的作用。
[h/]中醫(yī)灸法的補瀉是根據(jù)灸法中所分離的物品的不同性質(zhì)、味道、功能等來決定的。選擇針對腹瀉的藥物,如甘遂、豆豉糕等。艾灸對不同的對象起著瀉下的作用,多用于散瀉和毒邪;艾灸選擇偏補的藥物,如生姜、附子餅等。,會起到補藥的作用,多用于補虛助陽。